兴汉必成(21)《老子》一书内容丰富
兴汉必成(21)《老子》一书内容丰富
《老子》一书内容丰富,虽然总共才五千余字,凭着它,老子已经拿到了公认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头衔;经改装被题名为《道德经》后,还成了“升仙成圣”的宝典,因而老子又被尊奉为道教的祖师爷。可能是由于中国古文较为难懂;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道家几于失传,仅留下似是而非的道教一脉;研究者又多为儒家门生;故对《老子》的误读、误解也就在所难免了。崇尚自然的道家学说本是一套来自于自然探索、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却变成了强调主观意识、完全脱离实际的玄学。1973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手抄本帛书《老子》,使世人终于见到了《老子》原貌,为重新认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纵观近于原貌的汉帛书《老子》,全文所论述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科学包括人体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堪称一部彪炳千秋的科学巨著。
在全文八十余节中,关于自然科学的有如下主要内容: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一节强调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得一”关系,是一门系统科学。它讲的是在宇宙的总体运动中,万物都有本身的运行规律;代表宇宙万物的天、地、神、谷、侯王等各大系统,无论哪一个系统违反了本身的运行规律,都会出灾祸。这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认识并掌握万物本身的运行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一节说的是 天象变化与“道”的关系,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它告诉人们,自然界虽然变化无穷,都是由看不见的“道”在有规律地支配着它们的运行,影响着它们的循环运动和发生的缓慢变化。这说明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对宇宙运动规律有了科学认识。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天象变化,最早做出的科学解释。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一节说的是万物的起源与物体的基本形态。这里的“有”与“无”,指的是宇宙中万物诞生前后的两种表现形式;“无”并非是空无一有,而是尚不具形。现代科学己证实,宇宙中还存在有无法以重量与质量来定义的暗物质。这就是“无”。指出天下之物从无到有,是因为有了“道”才能生生不息,从原始的“一”物开始而有了后来自身发展的万物;所有万物内部都是负“阴”抱“阳”并靠“中气”来调和,维持着稳定状态的。这就是老子的“道造物说”。老子是从物体内在的规律性变化方面探究物体的起源,“一”可以代表一个物体或者构成物体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乃至更小的微粒。应当说,这是对物体起源的最科学、最经典的解释。即使是后世西方英国的科学家达文尔也只能从物种表象形态的变化上来探究物种的起源,只说明了物种的进化现象,仍无法说明更原始的产生原因。老子则比达文尔1859年写出《物种起源》一书至少要早上二千五百年而且科学地回答了连后世人们也无法解释的问题。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这一节揭示了“道”与“德”、“物”与“器”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生动地把反映在运动中事物身上的“生”与“畜”、“刑”与“成”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与相互关系描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道”与“德”的矛盾变化解释的是事物特征的先天遗传性问题,那么、“物”与“器”的矛盾变化解释的则是事物特征的后天获得性问题。与此同时指出这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形成的。表明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老子就能以科学的头脑揭示了连现代科学家也无法清楚解释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奥秘。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这一节是在观察到万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基础上,对运动中的事物在单一生命周期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生动的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确立了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中的概念。老子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为“无神论”树立了奠基石。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一节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所进行的科学分析。老子把个人的生死看成是人类生命整体运动中的一个环节,认为生命出来就叫“生”,生命回归就叫“死”。人从生到死,因为中间有了生殖,使整个生命运动得到了延续。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所进行的分析,说明人类生命的可贵。从他对“善执生者”的描述中,还透露出这样信息:野兽袭击与战争残杀是当时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重威胁,也是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是一份人类社会最早的人口增殖情况报告。从老子的社会身份和工作作风来看,他所提供的情报与数据应当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客观情况,是可信的。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於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节是关于个人心理活动的描述,写的就是老子认识“道”的经历。老子告诉世人,他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凡人,他有七情六欲,他对事物的认识曾经有过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他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能洞察一切的“圣人”。面对着自然界和社会上层出不穷、光怪陆离的种种现象,他惆怅过、苦恼过、哀叹过、彷徨过,有着太多的看法和想法,他只觉得自己的认识都与周围所有的人大相径庭,他一直在怀疑自己,但又始终得不到答案而无法解脱;最后他只好带着这些疑问,把解开难题的目光投到生养他的母亲身上。正因如此,后来老子果然从他非常敬重和想念的母亲的身上,悟出了大自然万物之母的“道”来。按照西方弗洛伊德的理论,老子的表现是一种发生在少年时期的“恋母情结”的正常反应。这也是人类对“恋母情节”心理状态最早的描述,如实地反映了老子个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不过他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情感上,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就有如此真实生动的文字记述,实属罕见。反映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表里如一的真实情感。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这一节老子所阐述的是,无论是隐蔽在事物背后支配着事物不停运行的“道”,还是被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反映事物特征的“名”,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客观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指出万物刚开始时由于人们还不认识,所以“无名”;因为“有名”,人们才有了对万物的主观认识,所以是“万物之母”,这指的是主观认识之母,而不是客观存在之母。同时他还对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其微观、宏观的观察方法作了生动的描述。这些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以及对事物运动变化外表现象与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破天荒的。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这一节所阐述的是“道”与物体精神之间的关系。老子所创立的“道”学说是无神论的学说。他认为“道”不但创造了物质世界,同时创造了精神世界;物质与精神是万物本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构件。他具体描述了“道”对万物精神内涵所起到的磨砺作用。他用“湛呵!似或存。”来形容两者在神秘的大自然中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感觉出来的体验。指出“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这里的“帝”字,在汉字中就是“元神”的意思,指的是后天获得的生命之神。老子以唯物主义的立场, 对“道”与物体精神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解答。而且用“象”字来说明这是他的主观认识。反映了他的实事求是精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这一节所阐述的是科学界至今尚无法解释的物体的精神来源问题。“道法自然”与“谷神不死”是构成老子“道”学说的两大支柱。根据老子的“道”学说,万物的物体与所内涵的精神都本源于“道”。无形的“道”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是各生命个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又充当着生命循环转化的中间站角色。谷是神的载体,神是谷的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谷神是蕴涵在“道”中的生命营气。它与物体中的物质成分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生育的形式来进行生命接力的;而是通过吸收与释放的方式来实现生命加注的。所以他认为谷神是不生的,也是不死的。它是生命的不竭源泉。这是老子对生命现象中必须面对的关于精神问题的理解。可以说,老子这种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所进行的解释,虽然还无法以物质的手段来验证,但也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最符合科学精神的。
無頭像
安然
同道眾人
帖子 136
註冊 2013-1-3
用戶註冊天數 146
發表於 2013-5-27 21:09 #2短消息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一段话表明,在老子眼里,无论是天还是地,都只不过是宇宙间有生命力的物体而已。不过,与一般生命体不同的是,它们是能够长生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不自生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生命延续不是靠自身的繁衍来实现的。更不是靠什么神的力量来做到的。不会生也不会死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这是科学的道理。从老子对天与地所以长生原因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节是描述古代先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对“道”的感知过程。他们是把“道”当成物体一样,通过感官的视、听、捪,对其特性进行了解,然后再经过综合思维形成了初步认识;进而再对它的活动展开上下、前后多方面的详细考察,最终才得出“道”的总体概念。同时指出“道”是了解自古至今事物变化的途径;运用今天的“道”,可以解释今天的事物,并以此来推知事物过去的变化。这些就是前人所记载的“道”历史。这一节内容说明了我国古代先人,对“道”与事物之间的作用与变化关系,已经有漫长的观察过程和经验积累。人类文化就是在观察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中产生和进步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这一节是阐述如何运用“道”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来观察、解释万物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至虚”指的是在探索事物内部深层奥秘时,必须保持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绝对客观态度;“守情” 指的是在观察事物外表形态变化时,要注重研究前后事物之间的姻缘联系;指出两者都是从事研究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强调了必须“知常”即遵循规律的重要性。这里的亡字是今译,在古文中作“〔huānɡ〕”巾也,从字形分析应是覆盖在灵柩上的巾幔,即帐或称荒帷,俗称棺罩;是对死者遗体所进行的最后一道包装,以此指代正常死亡的发生。迭加是对正常死亡的否定。表示如果没有了正常死亡的发生,必将产生凶恶的后果。表现了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这一节阐述的是“德”与“道”的关系,指出“道”是观察“德”的依据。指出“道” 虽是一种凭主观想象力才能把握的东西,但它是有种种迹象可以感知而真真切切客观存在着的。它是事物变化的根源,一切事物“自今及古”历尽变化“其名不去”,也就是还能认识它,就是“道”在起作用;所以能“以顺众父”,也就是说保持着上辈的基本特征。这充分说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对事物运动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已经达到后人难望其项背的炉火纯青地步。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节描述的是“道”的起始与其后的运动状态、作用范围以及作用对象之间的从属关系。指出“道”是“先天”存在的,具有似物非物可以化生天地万物的特性,而且有赋予事物往返运动的功能。揭示了自然界系统性的变化法则与运动规律。可以说老子“道”的学说,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能够科学解释物种起源及自然规律的学说。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一节是通过对 “道”品格的描述,为“声人”(传播圣贤思想的导师)应具有的“不为大”品格做标榜。从老子对“道”的品格描述中,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理解与崇敬。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深入到精神的层面;在他眼里,“道”不仅是自然界物质的源泉,而且是精神的宝库。他用“其可左右”、“弗名有”、“弗为主”的人性化文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道”在伴随事物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品质。充分体现了老子“道”学说作为自然科学生命学说的先进性与完整性。
涉及人体生命科学的有如下主要内容: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这一节是讲如何恢复人体健康的问题,代表了老子崇尚自然的养生理论。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里,向来是强调整体辩证治疗的。这里是分三层来论述人体康复问题:首先是讲身体有病时的症侯;其次是讲治疗的关键与效果;最后是强调身体康复的标准。可以说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记述人体康复保健方法的可靠资料。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节是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健康最佳状况的描述,反映“含德之厚者”的精神面貌。老子是从人的生育原理悟出“道”来的,所以他也习惯于用人体的健康状态来比喻事物是否“合道”而“有德”。“赤子”指的是发育健康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子。从对“赤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人体健康知识的深刻了解和养生理论的正确把握,反映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科学家关注生命的崇高理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这一节是通过观察人与物在生与死时的体征变化,总结出事物表现为“强大”与“柔弱微细”时的生命象征意义,阐明事物在生长周期中内部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在研究人体生命现象中的实际应用,也是老子对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这一节是以矛盾统一的观点剖析反映在人的一生中的关于生命、生长、生活、理想、生殖、生理等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宣明了“道”所揭示 的“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的自然规律,阐明人类应当以客观的态度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科学道理。这是一整套相当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骄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绝不亚于古代的“四大发明”,只是被埋没至今未被发现而已。
在全文八十余节中,关于自然科学的有如下主要内容: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这一节强调的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得一”关系,是一门系统科学。它讲的是在宇宙的总体运动中,万物都有本身的运行规律;代表宇宙万物的天、地、神、谷、侯王等各大系统,无论哪一个系统违反了本身的运行规律,都会出灾祸。这就是告诉人们一定要认识并掌握万物本身的运行规律,才能造福于人类。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一节说的是 天象变化与“道”的关系,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它告诉人们,自然界虽然变化无穷,都是由看不见的“道”在有规律地支配着它们的运行,影响着它们的循环运动和发生的缓慢变化。这说明老子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对宇宙运动规律有了科学认识。这也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天象变化,最早做出的科学解释。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这一节说的是万物的起源与物体的基本形态。这里的“有”与“无”,指的是宇宙中万物诞生前后的两种表现形式;“无”并非是空无一有,而是尚不具形。现代科学己证实,宇宙中还存在有无法以重量与质量来定义的暗物质。这就是“无”。指出天下之物从无到有,是因为有了“道”才能生生不息,从原始的“一”物开始而有了后来自身发展的万物;所有万物内部都是负“阴”抱“阳”并靠“中气”来调和,维持着稳定状态的。这就是老子的“道造物说”。老子是从物体内在的规律性变化方面探究物体的起源,“一”可以代表一个物体或者构成物体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一个原子乃至更小的微粒。应当说,这是对物体起源的最科学、最经典的解释。即使是后世西方英国的科学家达文尔也只能从物种表象形态的变化上来探究物种的起源,只说明了物种的进化现象,仍无法说明更原始的产生原因。老子则比达文尔1859年写出《物种起源》一书至少要早上二千五百年而且科学地回答了连后世人们也无法解释的问题。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这一节揭示了“道”与“德”、“物”与“器”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生动地把反映在运动中事物身上的“生”与“畜”、“刑”与“成”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与相互关系描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道”与“德”的矛盾变化解释的是事物特征的先天遗传性问题,那么、“物”与“器”的矛盾变化解释的则是事物特征的后天获得性问题。与此同时指出这不是靠谁来恩赐的,完全是由自然形成的。表明早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老子就能以科学的头脑揭示了连现代科学家也无法清楚解释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奥秘。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这一节是在观察到万物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基础上,对运动中的事物在单一生命周期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生动的描述,揭示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确立了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中的概念。老子以唯物主义的科学思想在人类发展史上为“无神论”树立了奠基石。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一节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所进行的科学分析。老子把个人的生死看成是人类生命整体运动中的一个环节,认为生命出来就叫“生”,生命回归就叫“死”。人从生到死,因为中间有了生殖,使整个生命运动得到了延续。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对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人口状况所进行的分析,说明人类生命的可贵。从他对“善执生者”的描述中,还透露出这样信息:野兽袭击与战争残杀是当时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严重威胁,也是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是一份人类社会最早的人口增殖情况报告。从老子的社会身份和工作作风来看,他所提供的情报与数据应当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客观情况,是可信的。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蔡蔡,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於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节是关于个人心理活动的描述,写的就是老子认识“道”的经历。老子告诉世人,他也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凡人,他有七情六欲,他对事物的认识曾经有过十分矛盾的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他不是一个一开始就能洞察一切的“圣人”。面对着自然界和社会上层出不穷、光怪陆离的种种现象,他惆怅过、苦恼过、哀叹过、彷徨过,有着太多的看法和想法,他只觉得自己的认识都与周围所有的人大相径庭,他一直在怀疑自己,但又始终得不到答案而无法解脱;最后他只好带着这些疑问,把解开难题的目光投到生养他的母亲身上。正因如此,后来老子果然从他非常敬重和想念的母亲的身上,悟出了大自然万物之母的“道”来。按照西方弗洛伊德的理论,老子的表现是一种发生在少年时期的“恋母情结”的正常反应。这也是人类对“恋母情节”心理状态最早的描述,如实地反映了老子个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不过他并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情感上,而是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从而在科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就有如此真实生动的文字记述,实属罕见。反映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表里如一的真实情感。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这一节老子所阐述的是,无论是隐蔽在事物背后支配着事物不停运行的“道”,还是被人们已经认识到的反映事物特征的“名”,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种客观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指出万物刚开始时由于人们还不认识,所以“无名”;因为“有名”,人们才有了对万物的主观认识,所以是“万物之母”,这指的是主观认识之母,而不是客观存在之母。同时他还对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其微观、宏观的观察方法作了生动的描述。这些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以及对事物运动变化外表现象与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破天荒的。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这一节所阐述的是“道”与物体精神之间的关系。老子所创立的“道”学说是无神论的学说。他认为“道”不但创造了物质世界,同时创造了精神世界;物质与精神是万物本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构件。他具体描述了“道”对万物精神内涵所起到的磨砺作用。他用“湛呵!似或存。”来形容两者在神秘的大自然中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感觉出来的体验。指出“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这里的“帝”字,在汉字中就是“元神”的意思,指的是后天获得的生命之神。老子以唯物主义的立场, 对“道”与物体精神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解答。而且用“象”字来说明这是他的主观认识。反映了他的实事求是精神。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这一节所阐述的是科学界至今尚无法解释的物体的精神来源问题。“道法自然”与“谷神不死”是构成老子“道”学说的两大支柱。根据老子的“道”学说,万物的物体与所内涵的精神都本源于“道”。无形的“道”在事物的运动过程中,是各生命个体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又充当着生命循环转化的中间站角色。谷是神的载体,神是谷的内容,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谷神是蕴涵在“道”中的生命营气。它与物体中的物质成分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生育的形式来进行生命接力的;而是通过吸收与释放的方式来实现生命加注的。所以他认为谷神是不生的,也是不死的。它是生命的不竭源泉。这是老子对生命现象中必须面对的关于精神问题的理解。可以说,老子这种以唯物主义的态度所进行的解释,虽然还无法以物质的手段来验证,但也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最符合科学精神的。
無頭像
安然
同道眾人
帖子 136
註冊 2013-1-3
用戶註冊天數 146
發表於 2013-5-27 21:09 #2短消息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这一段话表明,在老子眼里,无论是天还是地,都只不过是宇宙间有生命力的物体而已。不过,与一般生命体不同的是,它们是能够长生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不自生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生命延续不是靠自身的繁衍来实现的。更不是靠什么神的力量来做到的。不会生也不会死体现的是自然辩证法,这是科学的道理。从老子对天与地所以长生原因的解释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完全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束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这一节是描述古代先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中对“道”的感知过程。他们是把“道”当成物体一样,通过感官的视、听、捪,对其特性进行了解,然后再经过综合思维形成了初步认识;进而再对它的活动展开上下、前后多方面的详细考察,最终才得出“道”的总体概念。同时指出“道”是了解自古至今事物变化的途径;运用今天的“道”,可以解释今天的事物,并以此来推知事物过去的变化。这些就是前人所记载的“道”历史。这一节内容说明了我国古代先人,对“道”与事物之间的作用与变化关系,已经有漫长的观察过程和经验积累。人类文化就是在观察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中产生和进步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先人在探索自然规律中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这一节是阐述如何运用“道”所揭示的运动规律来观察、解释万物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至虚”指的是在探索事物内部深层奥秘时,必须保持不带任何主观偏见的绝对客观态度;“守情” 指的是在观察事物外表形态变化时,要注重研究前后事物之间的姻缘联系;指出两者都是从事研究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强调了必须“知常”即遵循规律的重要性。这里的亡字是今译,在古文中作“〔huānɡ〕”巾也,从字形分析应是覆盖在灵柩上的巾幔,即帐或称荒帷,俗称棺罩;是对死者遗体所进行的最后一道包装,以此指代正常死亡的发生。迭加是对正常死亡的否定。表示如果没有了正常死亡的发生,必将产生凶恶的后果。表现了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科学态度。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鸣呵!中有请也。甚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这一节阐述的是“德”与“道”的关系,指出“道”是观察“德”的依据。指出“道” 虽是一种凭主观想象力才能把握的东西,但它是有种种迹象可以感知而真真切切客观存在着的。它是事物变化的根源,一切事物“自今及古”历尽变化“其名不去”,也就是还能认识它,就是“道”在起作用;所以能“以顺众父”,也就是说保持着上辈的基本特征。这充分说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对事物运动规律性的认识与掌握已经达到后人难望其项背的炉火纯青地步。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节描述的是“道”的起始与其后的运动状态、作用范围以及作用对象之间的从属关系。指出“道”是“先天”存在的,具有似物非物可以化生天地万物的特性,而且有赋予事物往返运动的功能。揭示了自然界系统性的变化法则与运动规律。可以说老子“道”的学说,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能够科学解释物种起源及自然规律的学说。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上,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这一节是通过对 “道”品格的描述,为“声人”(传播圣贤思想的导师)应具有的“不为大”品格做标榜。从老子对“道”的品格描述中,可以看出老子对“道”的理解与崇敬。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深入到精神的层面;在他眼里,“道”不仅是自然界物质的源泉,而且是精神的宝库。他用“其可左右”、“弗名有”、“弗为主”的人性化文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道”在伴随事物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品质。充分体现了老子“道”学说作为自然科学生命学说的先进性与完整性。
涉及人体生命科学的有如下主要内容:
“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这一节是讲如何恢复人体健康的问题,代表了老子崇尚自然的养生理论。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里,向来是强调整体辩证治疗的。这里是分三层来论述人体康复问题:首先是讲身体有病时的症侯;其次是讲治疗的关键与效果;最后是强调身体康复的标准。可以说这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记述人体康复保健方法的可靠资料。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一节是通过对青春期人体健康最佳状况的描述,反映“含德之厚者”的精神面貌。老子是从人的生育原理悟出“道”来的,所以他也习惯于用人体的健康状态来比喻事物是否“合道”而“有德”。“赤子”指的是发育健康刚刚进入青春期的男子。从对“赤子”的生理、心理状况的描述,也可以看出老子对人体健康知识的深刻了解和养生理论的正确把握,反映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代科学家关注生命的崇高理念。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这一节是通过观察人与物在生与死时的体征变化,总结出事物表现为“强大”与“柔弱微细”时的生命象征意义,阐明事物在生长周期中内部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这是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在研究人体生命现象中的实际应用,也是老子对生命科学的重大贡献。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这一节是以矛盾统一的观点剖析反映在人的一生中的关于生命、生长、生活、理想、生殖、生理等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宣明了“道”所揭示 的“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的自然规律,阐明人类应当以客观的态度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科学道理。这是一整套相当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华文化的一大骄傲,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绝不亚于古代的“四大发明”,只是被埋没至今未被发现而已。
梦想成真- 帖子数 : 80
注册日期 : 13-05-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