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之家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兴汉必成(18)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向下

兴汉必成(18)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Empty 兴汉必成(18)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帖子 由 梦想成真 周三 五月 29, 2013 10:04 am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發表人 內容
lhz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8, 2013 6:38 am
文章:153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当我们翻阅5000年的中国历史,走进二十四史的世界,关于财富的故事,看得最多的并不是如何赚取财富的传奇,更多的则是“均贫富”的残酷斗争和此起彼伏的改朝换代。
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对财富的认知非常有中国特色,民间供奉的两位财神,一个是赵公明,是个军人,另一个是关公,还是个军人,他们都是杀富济贫的将士,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英雄。“商人”这个词最初也是周朝人鄙视商朝人的,可谓“成份不好”已经定调了两千年。
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仇富”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长期左右着国人那脆弱的心理,“劫富济贫”远比以法治国更加深入民心。数十代王朝的兴亡,都直接与均贫富有关。因为贫富差距拉大,而政府不闻不问,于是豪杰们振臂一呼而天下群起响应,均贫富、吃大户,然后改朝换代。
财富没有保障,富人每每提心吊胆。劫富济贫也好,改朝换代也罢,不过是角度不同,说法有异,实质上都是对财富的仇视,对社会分配的外力干预。
而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观”:
中国人也有原罪观念,但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原罪,而是对获取财富所产生的负罪感:挣的钱越多,积累的财富越丰厚,就越觉得自己理亏,对积累财富就越有恐惧感。“财富原罪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重农抑商”一直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国家战略。这一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农业是本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农夫才是惟一的生产者,而工商业是末业,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国计民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这样的统治思想,来自于长期统治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哲学思想的长期影响,才造成了中国“重农抑商”的独特现象。
黄明东、朱九思在《财富原罪观对中国人精神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反对聚集财富,他认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进而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人道》也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能长保。”表现出对财富的恐惧和担忧。
春秋以降,管仲、商鞅、韩非等一大批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思想家,都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提出过富国不求足民的观点。
在对待物质财富追求的态度上,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孔孟、董仲舒、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个正统儒家思想系统,对财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越到后来这种态度越明显。
此后,又有历代思想家反对聚集财富,如近代思想家龚自珍就对商品货币经济,对商业抱消极以至敌视的态度。他把"食"(农)与"货"(商)严重对立起来,认为"匹夫之忧,货重于食",而"人主之忧,食重于货"。
从以上中国历代思想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文化的缺失。虽然中国古代仍然有“陶朱公和沈万三”这样的财富故事,但是在几千年“重农抑商”的历史中,那也只是“沧海一粟”,太容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了。这样的财富观,一直延续到当代,就形成了很多人对富豪们的“仇富”心理;同时,又从另外一个不受约束的角度,反向嬗变成了“拜金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中的“财富原罪说”
發表人 內容
lhz 發表於 : 週二 5月 28, 2013 6:38 am
文章:153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说”
当我们翻阅5000年的中国历史,走进二十四史的世界,关于财富的故事,看得最多的并不是如何赚取财富的传奇,更多的则是“均贫富”的残酷斗争和此起彼伏的改朝换代。
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对财富的认知非常有中国特色,民间供奉的两位财神,一个是赵公明,是个军人,另一个是关公,还是个军人,他们都是杀富济贫的将士,而不是创造财富的英雄。“商人”这个词最初也是周朝人鄙视商朝人的,可谓“成份不好”已经定调了两千年。
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是一部“仇富”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患寡、患不均”的思想长期左右着国人那脆弱的心理,“劫富济贫”远比以法治国更加深入民心。数十代王朝的兴亡,都直接与均贫富有关。因为贫富差距拉大,而政府不闻不问,于是豪杰们振臂一呼而天下群起响应,均贫富、吃大户,然后改朝换代。
财富没有保障,富人每每提心吊胆。劫富济贫也好,改朝换代也罢,不过是角度不同,说法有异,实质上都是对财富的仇视,对社会分配的外力干预。
而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财富原罪观”:
中国人也有原罪观念,但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原罪,而是对获取财富所产生的负罪感:挣的钱越多,积累的财富越丰厚,就越觉得自己理亏,对积累财富就越有恐惧感。“财富原罪观”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现象。
“重农抑商”一直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国家战略。这一政策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农业是本业,是国计民生的根本,农夫才是惟一的生产者,而工商业是末业,它的存在与发展,对国计民生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这样的统治思想,来自于长期统治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正是因为这些哲学思想的长期影响,才造成了中国“重农抑商”的独特现象。
黄明东、朱九思在《财富原罪观对中国人精神结构的影响》一文中写道:
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反对聚集财富,他认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进而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人道》也认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能长保。”表现出对财富的恐惧和担忧。
春秋以降,管仲、商鞅、韩非等一大批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思想家,都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提出过富国不求足民的观点。
在对待物质财富追求的态度上,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孔孟、董仲舒、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这个正统儒家思想系统,对财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越到后来这种态度越明显。
此后,又有历代思想家反对聚集财富,如近代思想家龚自珍就对商品货币经济,对商业抱消极以至敌视的态度。他把"食"(农)与"货"(商)严重对立起来,认为"匹夫之忧,货重于食",而"人主之忧,食重于货"。
从以上中国历代思想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财富文化的缺失。虽然中国古代仍然有“陶朱公和沈万三”这样的财富故事,但是在几千年“重农抑商”的历史中,那也只是“沧海一粟”,太容易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了。这样的财富观,一直延续到当代,就形成了很多人对富豪们的“仇富”心理;同时,又从另外一个不受约束的角度,反向嬗变成了“拜金主义”。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梦想成真

帖子数 : 80
注册日期 : 13-05-02

返回页首 向下

返回页首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