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之梦》(二十四):孔子以“异端”反对墨学
《皇漢之梦》(二十四):孔子以“异端”反对墨学
孔子以“异端”反对墨学
陈捷夫
“异端”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如“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这里指与孔学相抗衡的主要学说、学派,也包含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等。笔者认为,孔子反对“异端”,即是反对墨学等。基本依据有二,一是朱熹注,一是墨子与孔子是同为春秋末期人。
朱熹认为孔子口中的“异端”,所指即是杨朱学说和墨子学说。如《朱熹集注》记称:“攻,专治也。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 “异端”之称出自孔子之口,说明当年已存在着与孔学相抗衡的学说。朱熹把“异端”的具体对象,毫不犹豫地定位在杨朱与墨子两人身上,即说明杨、墨两者,不仅生活在孔子之世,而且两者当时已拥有各自的学说,已自成思想体系,自成学派,并有著作流播于社会上。可以肯定地说,朱熹的注,显然有所据实。
墨子的思想,前面已作了初步介绍,集中在《墨子》一书里。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西晋鲁胜称前四篇为“《墨辩》”,今人称六篇为“《墨经》”),为墨子所自著,主要内容涉及“名学”即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墨辩之外其他各篇,多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和技术等,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于杨朱的学说,据称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辞海.杨条》)由此可见,墨子与杨朱的学说,对于当时一心主张“克己复礼”的孔学来说,当是一种极大的抨击。尤其墨子对待孔学更是针锋相对,批判得更为具体而全面。如《名辩》抨击了孔子的“正名”观,《非儒》抨击了孔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非命》抨击了孔子的“天命”观,《兼爱》抨击了孔子的封建等级观,《尚贤》抨击了孔子的政权嫡子世袭制和“忠君”制,《尚同》抨击了孔子的王权利益至上观,《法仪》抨击了孔子的“礼治”观,《节葬》抨击了孔子的“厚葬”观,《非乐》抨击了孔子的“礼乐”观等等。墨子那些坚定而深刻的反孔、批孔思想,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无疑是理性和正确的。据此可以推断,孔子到处推销自己的“复礼”主张,之所以会连连碰壁,“于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至于子贡、颜回皆异口同声地哀叹:“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这与墨学等的广泛传播,各国人民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无关系。据此可进一步推断,墨子与墨学等之所以会遭到孔儒的刻骨仇恨,视之为所谓“异端”,恨不得置于死地而后快,当与其学说中所根植的科学性有关联。
说假话、做假事,是孔学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孔子主张和鼓吹荒谬的“天命”观,并在所谓“天命”的前提下,编造了诸如等级制、世袭制等如何合理性的政治谎言,美化邪恶。另一方面,却大肆造假,凭个人恶好作取舍,如把古诗三千余首,删除掉十分之九,“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首(《史记.孔子世家》),同时冠上所谓“思无邪”的光环(《论语.为政》);借编书之名,删削、窜改《鲁春秋》,却是“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诗》和《春秋》皆可作伪,那么《尚书》等古文献要遭到作伪和窜乱,就不足为奇了。而孔学之所以为天下所“莫能容”,与其造假作伪,关系密切。由此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造假作伪的鼻祖。与孔学相反,墨学则说真话、做实事,处处以事实和科学为基本依据,因此广为天下所欢迎,众望所“归”。由此可见,虚伪的孔学在科学的墨学面前,无可遁形,不堪一击;而孔子要把墨学等视之为所谓“异端”,加以反对或铲除,也是合乎逻辑的。换句话说,孔子把墨学等定位为所谓“异端”,并加以反对,体现了“君子不器”即反对科学与技术这一政治大纲的基本实质。
朱熹注把“异端”定位为墨学等,所据为哪些文献资料,未可详考。笔者认为墨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除了朱熹注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基本依据,如司马迁所谓“或并孔子时”(《史记.孟荀列传》)的记载。又如公输般(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辞海.鲁条》1979年缩印本),而《墨子.公输》篇里,记载着墨子在“止楚攻宋”事件中,曾“九距(拒)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即说明墨子与鲁班同是春秋末期人。此外,“远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六世纪,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的思想家都研究了有关的逻辑问题。《墨子》中《经上》、《经下》等六篇和《荀子.正名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逻辑著作。”(《辞海.逻条》)“公元前六世纪”指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间,即说明墨子的逻辑著作产生于春秋末期,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墨子是春秋末期人。笔者曾指墨子与孔子、鲁班同是春秋末期人,所据即此。
(本文据自陈捷夫《孔子“君子不器”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政治大纲》)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05635
很多儒家学者说要复兴儒教, 这种说法是一种无知或者是一种欺骗,真相是儒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隐秘而强大,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已,很多事实可以佐证。
中国人非常可悲, 就像木偶 ,被儒教用线牵着而不知。
说的对,儒教就是一个半人半身的混合体宗教
本身宗教是带有灵魂的指引,也就是说要有个超世俗的、形而上的、完美的“神”做真理的化身,但这个神有一个更根本的特性“没有私欲”,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人”,所以也无法在世俗间践踏世间法则
但儒教不同,儒教直接让“神”降世,名为“天子”,这就是基督教里耶稣的地位,但他没有耶稣的超验性,他同时又是个人间帝王,是有私欲的,这中半人半身的混合体具有了“天、人”双重的身份
当你挑战他的时候,他“天命所归”,无可超越,当你归附他的时候,他私欲盖世,物欲极权,践踏世俗,完全又没有了“神性”
这种政教合一是最完美的结合形式,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毒瘤
西汉以来,儒家一手遮天,连“神学”、谶纬之类迷信活动都可弄出来“护驾”,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既然要废黜墨学了,神化孔子了,把墨子的生卒时间设置在战国末也是不成问题,即在相关文献里做点手脚就行了。
有人说儒学已深入中国人的血液里,这话似乎没有错。儒家苦心经营了二千余年,其观念在社会上已根深蒂固;它已成为上层既得利益者的天然屏障。
陈捷夫
“异端”一词,出自《论语.为政》,如“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异端”,这里指与孔学相抗衡的主要学说、学派,也包含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等。笔者认为,孔子反对“异端”,即是反对墨学等。基本依据有二,一是朱熹注,一是墨子与孔子是同为春秋末期人。
朱熹认为孔子口中的“异端”,所指即是杨朱学说和墨子学说。如《朱熹集注》记称:“攻,专治也。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 “异端”之称出自孔子之口,说明当年已存在着与孔学相抗衡的学说。朱熹把“异端”的具体对象,毫不犹豫地定位在杨朱与墨子两人身上,即说明杨、墨两者,不仅生活在孔子之世,而且两者当时已拥有各自的学说,已自成思想体系,自成学派,并有著作流播于社会上。可以肯定地说,朱熹的注,显然有所据实。
墨子的思想,前面已作了初步介绍,集中在《墨子》一书里。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西晋鲁胜称前四篇为“《墨辩》”,今人称六篇为“《墨经》”),为墨子所自著,主要内容涉及“名学”即逻辑学、几何学、力学等自然科学。墨辩之外其他各篇,多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和技术等,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于杨朱的学说,据称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辞海.杨条》)由此可见,墨子与杨朱的学说,对于当时一心主张“克己复礼”的孔学来说,当是一种极大的抨击。尤其墨子对待孔学更是针锋相对,批判得更为具体而全面。如《名辩》抨击了孔子的“正名”观,《非儒》抨击了孔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非命》抨击了孔子的“天命”观,《兼爱》抨击了孔子的封建等级观,《尚贤》抨击了孔子的政权嫡子世袭制和“忠君”制,《尚同》抨击了孔子的王权利益至上观,《法仪》抨击了孔子的“礼治”观,《节葬》抨击了孔子的“厚葬”观,《非乐》抨击了孔子的“礼乐”观等等。墨子那些坚定而深刻的反孔、批孔思想,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无疑是理性和正确的。据此可以推断,孔子到处推销自己的“复礼”主张,之所以会连连碰壁,“于七十余君,莫能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至于子贡、颜回皆异口同声地哀叹:“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这与墨学等的广泛传播,各国人民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无关系。据此可进一步推断,墨子与墨学等之所以会遭到孔儒的刻骨仇恨,视之为所谓“异端”,恨不得置于死地而后快,当与其学说中所根植的科学性有关联。
说假话、做假事,是孔学的本质特征。一方面,孔子主张和鼓吹荒谬的“天命”观,并在所谓“天命”的前提下,编造了诸如等级制、世袭制等如何合理性的政治谎言,美化邪恶。另一方面,却大肆造假,凭个人恶好作取舍,如把古诗三千余首,删除掉十分之九,“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首(《史记.孔子世家》),同时冠上所谓“思无邪”的光环(《论语.为政》);借编书之名,删削、窜改《鲁春秋》,却是“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诗》和《春秋》皆可作伪,那么《尚书》等古文献要遭到作伪和窜乱,就不足为奇了。而孔学之所以为天下所“莫能容”,与其造假作伪,关系密切。由此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造假作伪的鼻祖。与孔学相反,墨学则说真话、做实事,处处以事实和科学为基本依据,因此广为天下所欢迎,众望所“归”。由此可见,虚伪的孔学在科学的墨学面前,无可遁形,不堪一击;而孔子要把墨学等视之为所谓“异端”,加以反对或铲除,也是合乎逻辑的。换句话说,孔子把墨学等定位为所谓“异端”,并加以反对,体现了“君子不器”即反对科学与技术这一政治大纲的基本实质。
朱熹注把“异端”定位为墨学等,所据为哪些文献资料,未可详考。笔者认为墨子与孔子同为春秋末期人,除了朱熹注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基本依据,如司马迁所谓“或并孔子时”(《史记.孟荀列传》)的记载。又如公输般(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辞海.鲁条》1979年缩印本),而《墨子.公输》篇里,记载着墨子在“止楚攻宋”事件中,曾“九距(拒)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即说明墨子与鲁班同是春秋末期人。此外,“远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六世纪,古代中国、印度、希腊的思想家都研究了有关的逻辑问题。《墨子》中《经上》、《经下》等六篇和《荀子.正名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逻辑著作。”(《辞海.逻条》)“公元前六世纪”指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600年之间,即说明墨子的逻辑著作产生于春秋末期,这也可以进一步证明墨子是春秋末期人。笔者曾指墨子与孔子、鲁班同是春秋末期人,所据即此。
(本文据自陈捷夫《孔子“君子不器”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政治大纲》)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005635
很多儒家学者说要复兴儒教, 这种说法是一种无知或者是一种欺骗,真相是儒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隐秘而强大,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而已,很多事实可以佐证。
中国人非常可悲, 就像木偶 ,被儒教用线牵着而不知。
说的对,儒教就是一个半人半身的混合体宗教
本身宗教是带有灵魂的指引,也就是说要有个超世俗的、形而上的、完美的“神”做真理的化身,但这个神有一个更根本的特性“没有私欲”,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人”,所以也无法在世俗间践踏世间法则
但儒教不同,儒教直接让“神”降世,名为“天子”,这就是基督教里耶稣的地位,但他没有耶稣的超验性,他同时又是个人间帝王,是有私欲的,这中半人半身的混合体具有了“天、人”双重的身份
当你挑战他的时候,他“天命所归”,无可超越,当你归附他的时候,他私欲盖世,物欲极权,践踏世俗,完全又没有了“神性”
这种政教合一是最完美的结合形式,也是现代文明最大的毒瘤
西汉以来,儒家一手遮天,连“神学”、谶纬之类迷信活动都可弄出来“护驾”,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既然要废黜墨学了,神化孔子了,把墨子的生卒时间设置在战国末也是不成问题,即在相关文献里做点手脚就行了。
有人说儒学已深入中国人的血液里,这话似乎没有错。儒家苦心经营了二千余年,其观念在社会上已根深蒂固;它已成为上层既得利益者的天然屏障。
穿越时空- 帖子数 : 148
注册日期 : 13-05-02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您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